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详情

“小小林黛玉”变形记——小学生吃饭难不良生活习惯的技术化干预

作者: 洪丽新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8-06

广而告之:

爸爸愁眉苦脸近乎祈求状:吃点儿吧......

女儿小嘴一努,身子一扭:不......

电视天天播,家庭日日演。

真可谓:

孩子吃饭难,难于上青天。

吃饭像逛街,一吃一钟头。

 

吃饭难,是学龄前儿童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在小学生中并不多见。

本案例介绍的是元认知技术化高效干预一名小学生吃饭难等不良生活习惯及引发的点滴反思。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美(化名),女,9岁,四年级小学生。

家庭成员:父母和一个两岁的妹妹。母亲强势爱唠叨,对小美的考试成绩排名非常在意。父亲内向,和孩子交流比较少。

学习方面:小美低年级时成绩优秀,数学语文成绩一般在97100之间。母亲反映,三年级后,小美早晨起床严重拖拉,上学经常迟到。上课有时分心跑神儿,偶尔会听不懂。放学回家写作业不积极并不情不愿,家长催促急了就委屈流泪。有时作业会写到比较晚,完不成家庭作业情况也时有发生。期末成绩下滑至70多分。

人际方面:在学校灵活乖巧,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她。在家不爱说话,只要母亲和她说事儿,如不允许长时间看电视,问问学校情况等,小美就眼泪汪汪的,母亲对此不知所措。喜欢妹妹,但在家写作业嫌妹妹吵。

小美从小吃饭以家长喂为主,自己不怎么吃饭,母亲喂就吃很多。有时母亲一天不喂,自己也不吃,也不饿,偏食严重。习惯端着饭碗看着电视等喂饭。手里端着的饭碗不知不觉的滑落,经常摔碗。母亲说小美是“橡皮肚子”。和同龄孩子相比,小美身材矮小瘦削,一个9岁孩子本该有的满脸童真却充满忧郁。初见小美,印象就是“小小林黛玉”。

 

二、症状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1家长保姆式的养育方式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了解到小美在妹妹未出生之前(小美比妹妹大六岁)吃饭一直以母亲喂饭吃为主。妹妹出生后,父母无暇顾及小美而让她自己吃饭时,小美连筷子都拿不好,可父母对此却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不断的催促、指责小美“快点儿吃、这不会那不会,吃个饭也不利索”等等,小美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委屈。在这种委屈情绪推动下她自然产生了“爸爸妈妈不再喂自己吃饭是因为妹妹的出生,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的错误认知。由这些错误的认知自然导致相应的不良情绪及由情绪引发的单向思维及行为反应。错误的认知(S1)——埋怨委屈(E1)——等饭吃(R1)。自己吃饭不利索(S2)——着急,委屈(E2)——自己不吃、等喂饭(R2);3、父母的指责、挖苦(S3)___委屈不满、抗拒(E3)——自己不吃、看你咋样等行为、思维反应(R3);一个四年级发育正常的学生,就算是父母一直从小喂到大,从本能上讲看着大人吃饭也会看会的。所以小美的这种“等喂饭吃”的行为,是她“能为而不为”的主观意识选择。

2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根据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原理,多年的等喂饭吃的习惯,在小美的大脑中自然中建立了一个非常牢固的“一到吃饭时间(S4)——,自然等待情绪(E4),——自己不吃饭就等妈妈喂习惯行为(R4)”这一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这个条件性情绪反应在她的大脑里的建立和自动运行是潜意识性的,她自己是不知道的,父母也是不能理解的。(所谓潜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到的或意识到了也调控不了的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元认知学能知识结构观表明,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所以,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生活等习惯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小美身陷恶性增强循环效应怪圈难以自拔。

小美带着对父母不满与委屈的消极情绪去上学、上课,为整个学习过程染上了浓浓的消极色彩。人在情绪消极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分心跑神、大脑生理低能等致使其学习效率和兴趣明显下降,考试成绩严重下滑。学习成绩的下滑又使小美的消极情绪不断增强,导致她早起拖拉、上学不积极、迟到,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增强循环效应。

 

三、干预方案设计与技术干预

(一)干预方案设计

针对小美的年龄特点以及她心理障碍形成的各因素的诊断分析,通过和家长沟通,争得小美个人同意,设计了以下干预方案:

1建议父母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做智慧型父母。

2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将以前父母粗暴简单说教的道理作为认知辅导的内容以游戏为载体输入给小美,并经过重复练习至优势兴奋。

3以小美熟悉的谚语激发积极情绪,消除起床拖拉症状。

4以身边熟悉的榜样作为情感组织者调动小美积极上进的积极情绪,消除上课分心跑神等症状。

 

(二)技术干预:

1建议父母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做智慧型父母。

吃饭的事儿“放权给孩子;对孩子吃饭时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父母要耐心接受并指导。平时注意给孩子一些传统的饭桌礼仪常识、规矩等内容的影响教育。慢慢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的性格。

2以游戏的形式激发积极情绪情感寓教于乐。

“父母不管有多少孩子,也不论出生顺序的先后,父母也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是一样爱每个孩子的道理”在游戏中重复体验至兴奋。全家总动员,反复变换形式的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并设置相应的游戏规则。在愉快游戏中让小美感受到“爸爸、妈妈对她和妹妹的爱是平等的,爸爸妈妈并没有不爱她”。同时也让小美明白长大后吃饭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爸爸妈妈不久也会让妹妹自己吃饭的。游戏结束后,晚饭就开始了。小美的表现让父母惊讶不已。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改变给予了鼓励与肯定。

3一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谚语显神威。

聊天中得知小美喜欢小鸟,于是结合“早起鸟儿有虫吃”谚语,让她闭起眼睛想像自己就像是一只早起快乐觅食的小鸟。每天早上,清脆的闹铃声把自己叫醒,伸个懒腰,感觉好舒服。于是迅速起床,穿好衣服,梳洗的整洁漂亮,就像鸟儿轻快的飞离自己的窝一样背上书包快乐地去上学。在音乐伴随下连续重复两次。孩子睁开眼,脸上充满了幸福的感觉。“每天早起做快乐觅食的鸟儿”这句话成了小美的座右铭!又将早晨起床到上学一段时间那些事儿具体化、可视化。和孩子一起制定详细的早晨起床一系列活动的时间表。表头用彩笔画了一只五颜六色的小鸟。孩子喜欢得不得了。据妈妈反映,第二天早上起床等一系列上学前的事情都是小美自己做的,孩子做得非常好。早饭自己在外买的吃,中午饭自己吃的也很好。

4利用孩子身边的榜样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优秀性格塑造。

针对小美上课被动分心和上课偶有听不懂的问题,以及偶尔课堂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的刺激点。让孩子想象自己最理想的听课状态,以她最崇拜的认真听课的班长为情感组织者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情绪,写了“学习偶像,优秀自己,针对课上同桌同学在老师讲课时说话影响自己引起分心的刺激点该如何办”的训练内容。孩子在音乐的伴随下体验在心情平静和大脑都放松状态下学习是高效的。7分钟的小程序放松想象,小美感觉舒服极了。

据母亲反馈,年末孩子的考试成绩数学99,语文98,英语97。吃饭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其他症状如写作业时嫌妹妹吵、妈妈一说话就哭等症状因干预得当而自愈。

 

四、总结与反思

1动态诊断,抓住问题的杠杆解是高效干预的核心。

金洪源教授指出大多数心理障碍的形成都是以潜意识条件性情绪为核心、关键因素的。遵循这一原理,本案也正是抓住了“错误认知导致的消极情绪”这一杠杆解因素,使持续几年多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三次干预得以高效解决并形成良性循环。

2针对不同的来访者灵活呈现原理及其应用也是影响干预效果的重要因素。

情感组织者技术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最重要也是最高效的干预技术之一。其目的是塑造来访者积极的潜意识行为并达到牢固和优势兴奋。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将积极情绪的激发和积极知识内容融于游戏和故事中是低年龄段的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有效形式。

3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

从小美的巨大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性格的形成、个性修养等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场所。那么,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父母该教给孩子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很值得每一位为人父母的三思!

 

个人简介

洪丽新:河北定兴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就职于河北保定市定兴县教育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三期研修生。多次参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培训班,认真研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帮助中小学生解决各种学习障碍(偏科、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天才学习状态培养、优秀性格塑造及抑郁心理障碍干预等。

顶(0) 查看评论(0) 点击:5149
留下评论

会员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