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详情

嫉妒心理的结构与克服

作者: 金洪源 新闻来源: 中国心理网 发布时间: 2019-09-11

 

一、嫉妒心态的顽固性在于它的潜意识性

嫉妒是不明智的,它害人而必不利已,这是谁都明白的。但是,在应用心理学新的技术干预之前,嫉妒是让人无奈的。世界上有哪个人愿意做嫉妒的人?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轻意地克服掉嫉妒呢?即使你发现自己是一个嫉妒的人,即使你下定了决心,作好了一切准备,用了最大的努力……结果却常常令人失望。这是因为嫉妒是一种潜意识心理状态。所以,它的顽固性和其它心理障碍是相似的。
当然,在我们提出新的潜意识原理以后,嫉妒已经变得很好解决了。临床经验表明,只要本人有意识解决,它的临床干预有效率是百分之百。
从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掌握新技术的咨询员们的帮助下成功地克服嫉妒问题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但是,他们都是再三强调要对此事绝对保密。因此,长期以来,我们没有人就嫉妒问题进行任何深入的个案研究。在主要当事人在校学习和毕业离校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一直对嫉妒现象保持沉默。在此,我们只能把嫉妒现象作一种普遍的,甚至有点抽象的心理现象来探讨,而不是像其它心理现象那样,写成临床研究报告。因为嫉妒心理往往带给他人伤害,所以当事人对自己解决了嫉妒问题的保密程度的担心,可远远不像对待焦虑症、强迫症和学习障碍那样轻松。
通过我们对一些早已时过境迁的当事人的回顾和随访来看,成功地解决嫉妒问题的人在人格上都能够明显地立即升华一筹。于是,有时又情不自禁地想,既然许多人主动承认普遍存在嫉妒心理,既然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它,我们为什么不把问题大大方方地提出来,帮助这些青年人超越自己,突破自己的成长局限呢?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接受我们的观点:他们敢于把嫉妒问题提出来,运用心理学技术加以解决,他们是文明的人,是高尚的人,是自觉的人。只有非常优秀的人才肯如此自我革新,自觉解决嫉妒问题。谁也不会认为没有主动解决嫉妒问题的人,就没有嫉妒;假如有一名同学一旦知道了哪位同学曾经解决过嫉妒问题而说三道四,大家会在内心深处如何评价这位主动解决嫉妒的人和这位不解决嫉妒而对他人说三道四的人,答案应该是清楚明白的。
在辽宁师范大学,部分彻底了解了嫉妒心理机制的同学,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克服嫉妒的方法,以便将来用于教育工作实践,而且他们明显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受个人成长陷阱之害,他或她想腾飞时再也没有了那种心理上的羁绊。这些同学也主张公开讨论嫉妒心理问题,大面积地解决嫉妒问题,公开地讨论克服嫉妒的技术和临床策略问题。从今天看,这是一种进步和文明,明天再看辽宁师范大学校园的这一文明现象,就是一种传统和文化。
    过去心理学研究强调嫉妒是一种人格、性格……,这样说也对,但是这不是研究如何有效干预这种心理的角度。因为人格是稳定的东西,所以,这种人格观的研究结果使得大多人是悲观的,会让人想到“江山易改,本性难新”之类。在辽宁师范大学这个掌握着心理学新技术的咨询员技术群体当中,都更多地看到嫉妒心理活动形成和运行的心理机制;看到这种机制背后的一种心理结构;看到这种结构背后的复杂系统关系;……也自然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杠杆解。杠杆解,一种类似无为而有为的,以简驭繁的解决复杂问题的易行方法。
下面的图示表示的是嫉妒行为的潜意识心理结构。如果我们弄明白了这一结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嫉妒问题。少数对刺激事件产生痛苦情绪水平过高的同学不容易自我解决,那么,应该花5元钱预约一名技术较好的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帮助你先将过敏的情绪反应降下来。有的同学在解决了消极情绪以后,思维问题解决不了(如想不明白某人某事),一般找一名大学生心理学会会员帮助你解决就可以。他们会先帮助你降低过敏性的情绪反应,然后让你再思考这件事。如果有时你的思维确实是有道理的,只要想这件事情时情绪就不平静,那么,你用理智心态想这件事,本身也是克服了嫉妒心理的困扰。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嫉妒行为的心理结构:
 
二、嫉妒行为的心理结构
关于嫉妒行为的心理结构,简单地说它就是一个复杂的由若干个S-R组成的系统。大家都知道,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当被实验的狗的嘴里放入肉末时,实验员便同时摇响铃声。在铃声和进食多次结合之后,只要铃一响,即使狗的嘴里不再放进任何食物,它也会分泌唾液。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条件反射原理。为了更简捷地表达这个原理,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家们用S代表铃声等条件刺激,用R代表狗听到铃声后的分泌唾液等行为反应。
在人类的嫉妒心理活动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类似的但更为复杂的S-R反应系统。比如当学生A某一听到老师表扬B某(S)时,A某心中便会产生一阵焦躁不安的痛苦(R)。所不同的是人类的这一条件性心理反应要比实验中的动物的R反应更复杂得多。例如我们可以将人类的R行为反应进一步地分解为:情绪反应状态(图示中的R1、R2、R4三种性质的反应);思维反应(图示中的R5、R6所表示的两种性质的思维反应)和行为反应(图示中的R7、R8所示)。

 

 

分述如下。
㈠嫉妒的第一反应是潜意识的情绪体验反应
没有哪个人愿意在遇到别人某方面优于自己,却不对自己构成损害时,产生毫无意义的痛苦情绪反应。可是,嫉妒的人的最起码表现就是在一遇到他人优于自己的情境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一是不容易自我克制;二是常常具有过敏性(例如为一点小事而非常痛苦);三是一般情况下本人的意识能够觉察到这种不正常的体验,并且将其掩饰起来。
嫉妒不是人人都有的,对于某些优于自己的人的身份、地位、资历、年龄等等不可比的条件下,往往不产生嫉妒。就像《红楼梦》中贾府里的焦大不会嫉妒贾宝玉,刘姥姥不会嫉妒贾母一样。这是因为人类大脑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有这种区别能力,一旦发现不可比,便放弃了消极的思路。
但是,也有焦大这种人嫉妒贾宝玉这种人的时候;也有刘姥姥嫉妒贾母的情况发生。只要他们在思维上认为是有理由相比的,他们便可能产生痛苦的情绪体验。如果一名地下工作者对焦大和刘姥姥进行一种阶级斗争学说的教育,说人人生来是平等的。只是由于阶段剥削和压力才导致了贫富悬殊。这时,如果焦大和刘姥姥产生了对贾宝玉和贾母的痛苦体验的话,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这不能再称作嫉妒了,而是一种政治思想,一种阶级斗争理论的觉悟。
总之,嫉妒是一种对S刺激的消极情绪体验。它不是必然有的,与你如何看世界,如何看问题有关。所以,我们说在S刺激出现时,人们的反应并不一定都是过敏的痛苦体验(R2),也可能是无消极情绪体验或愉快体验(R3、R4),例如替同学、朋友、亲人的某些好事而高兴;也可能是一般的压力体验(R1),例如当看到老师表扬A同学数学进步时,自己感到应该在数学上也多下些功夫的那种压力感体验。
在上述三种不同的情绪体验中,只有过敏性痛苦体验(R2)可能是嫉妒体验,也可能不是嫉妒体验。当这种过敏性痛苦是指向自己,例如对自己进行指责、自卑等时,不是嫉妒;如果有充分理由把这种过敏性痛苦体验指向表现某种优越者时,也不是嫉妒,例如由于B在考试时作弊抄袭了A某的试题而获得奖学金时,A某产生不愉快体验是义愤,也不是嫉妒。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嫉妒,即在A某毫无理由地对B某获得奖学金和表扬时产生过敏性痛苦反应,并且把消极情绪指向B某,例如对B某产生无端怨恨和无中生有地指责等。
怎样理解过敏性痛苦和正常压力体验?例如当A发现B比自己强的刺激事件是2时,A的情绪痛苦程度也是2,这就不算过敏反应;如果A发现B比自己强的刺激事件是2,而自己的消极情绪体验达到3、4或5时,则为过敏性情绪体验。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大多数嫉妒者的情绪反应都是过敏的。
㈡思维反应:如果小A仅仅是情绪痛苦,而未因情绪痛苦而干扰思维,我们一般会认为她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嫉妒障碍状态;如果情绪干扰了思维,则其嫉妒水平便进入高一级水平,就划分为第二级水平吧。
嫉妒思维的人其思维过程是这样的:当刺激目标(某人优于自己,即S)出现,立刻产生过敏性消极情绪反应(R)。接下来,消极情绪迟迟不肯中止,大脑也沸腾不止,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此时她会想什么呢?是由于我自己如何没做好?是想B如何做得好?不会的,在这种消极情绪推动下产生的思维只能是维护自己消极情绪,为自己消极情绪寻找辩护理由的思维,例如:B为什么比我好?……某一次她做某事取得了老师的好感,是擅长阿谀迎逢的结果;……某一次把某某同学摆弄得乐滋滋的样子,太会拉拢人;……。从任何成功的人身上找这些莫须有的罪名,都是不难的。于是,A把自己在消极情绪推动下大脑翻腾不止检索得到的知识记下来,以后每逢某些机会,这些消极知识产生的思维就会呈现出来。
这里还涉及一个思维内容的可信程度,受制于情绪的性质和程度的问题。例如当一个人在晚上熄灯入睡前,环视一下幽暗的房间,一般是不会认为房间内可怕,这是正确的思维判断。当她被一个非常可怕的噩梦惊醒时,再看一眼黑暗的房间,会觉得房间可怕,甚至不敢看房间。这便是受制于情绪的思维判断——黑暗的房间是可怕的。但是,一个理智性较强的人会在此时意识到房间并不可怕,只是由于噩梦的缘故才有怕的感觉,于是他会开灯、活动一下等等,使得噩梦带来的情绪迅速消失。当嫉妒者的思维出现时,也有这两种选择。
那么,当小A为小B的优异成绩而痛苦的时候,她有没有这种理智性呢?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人:一种是比较理智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嫉妒情绪可能会干扰思维,所以时时加以注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使消极情绪干扰思维的行为。那么,他的嫉妒水平就到此为止了。而另一种情绪化的人往往表现为消极情绪制约思维,每当他情绪不佳时,思维也顺着情绪的方向运行起来。例如当小A为小B的成功痛苦时,大脑里便七上八下地翻腾不止,涌现出诸如:小B一定是抄袭了;……是偶尔碰上的;……和老师拉关系……,不但能够翻腾出不好的念头,往往还确信就是那么回事,不管有无证据,他不愿意作逆向的思考,生怕自己的结论被自己推翻。
如果小A是后一种人,那么她的嫉妒就达到了第二级水平,还可能进入第三级水平——嫉妒行为的产生。
㈢行为反应。这是一种与道德相关的指标,即当小A对小B有了过敏性痛苦情绪反应和不正确的思维反应之后,是否采取外显行动对小B进行干扰、妨碍甚至伤害。
嫉妒者可以分为有道德缺陷型和无道德缺陷型两种。无道德缺陷者的嫉妒纯粹属于个人心理问题,不属于涉及干扰他人及其关系问题。这类人一般不会因为嫉妒而故意直接采取妨碍或伤害他人的行为,但是他们可能间接地伤害对方,比如在干部选举、优秀评定、人品评价、团队协作等方面,因为消极情绪导致消极思维,消极思维导致错误判断;错误判断导致对对方的不利判断和措施反应等。我们把这类嫉妒者定为三级水平,简称思维偏见型或思维偏激型。
由于嫉妒者有过敏性情绪过激反应伴随思维,某些表现出道德缺陷的嫉妒者往往并不一定是道德教养、修养不良的学生。一些在其它问题上道德并不差的人,只是在因为嫉妒问题上才采取不道德行为伤害对方的,属于心理障碍性质的行为,应侧重心理治疗。也有一部分表现出道德缺陷的嫉妒者,也可能是由于道德教养、修养不足所至,比如不把伤害他人当一回事,顺嘴乱说一气等等。
不论其是否属于道德薄弱,凡是因为嫉妒而采取对他人不利的行为的,都构成了嫉妒反应的第三级水平——表现为不道德行为妨碍或伤害他人的嫉妒水平。凡是表现为这种类嫉妒行为者,都会受到道德上的指责。
三、嫉妒行为的克服
㈠增强元认知修养,善于觉察、监控、调适自己的过敏性情绪体验
认知心理学中的元认知概念的本意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在这里我们把它扩展为一个人对自己整体心理活动过程的认知。这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在意识指导下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和对自己的情绪心理过程进行认知,都是意识对自己心理活动过程的反省认知过程。
一个元认知修养好的人,能够在嫉妒心理产生时,及时地觉察到自己正在对某一刺激(S)产生过敏情绪反应。知道老师表扬B这件事,并不值得我如此痛苦,而是我自己在潜意识地产生过敏性痛苦。能够觉察这一点的人,其消极情绪就不会泛滥起来。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元认知修养良好的人,应该能够在任何消极情绪泛滥时,通过适应的肌肉活动,深呼吸练习,认知调解等,将消极情绪平息下去。
㈡培养正确观念,保证正确思维
一个元认知修养好的人,当她连连产生对B的不利认识、思想、行为或态度等时,会自觉反思:究竟真的是B不好,还是由于我自己在消极情绪推动下,连连检索到对B不利的知识观念,还是客观上B确实值得否定?也能区分自己的情绪究竟是正义感,还是嫉妒?
一个元认知修养好的人,应该遵循一个原则:不在激烈情绪推动下去评判任何是非。如果想判断B究竟是否值得表扬和学习,那么,这种思维进行的条件也应该是在激动情绪完全平静下来之后,平心静气地冷静思维。
㈢调控情绪保证正确思维的人格化、条件化

把上述对情绪、思维的反省认知和调控方式完全练习到自动化、技巧化、人格化程度。避免在小事上表现出高水平元认知,一遇较大的刺激便又老毛病重犯,变得偏激起来。

(金洪源 撰稿)

 
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所值班信箱:13390021338@163.com
顶(20) 查看评论(0) 点击:14041
留下评论

会员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