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详情

爱因斯坦超人的智慧真的是“不解之谜”吗?

作者: 王韶华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3-08

 

本文作者:王韶华,现为辽宁师范大学2009级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从师金洪源教授,熟练掌握和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曾派往大连工业大学执行驻校干预大学生学习障碍,以技术干预促进其学习潜能开发。目前主要担负辽宁师范大学校内大学生心理诊断治疗和其它技术化服务任务。

 

为什么爱因斯坦拥有了超人的智慧?这个问题人类已经研究讨论了近百年,但至今也没有定论。人们做了无数的猜想去分析、去研究,想“复制”,却无从下手,似乎超人的智慧像是一个无解之谜一样被爱因斯坦带来,又带走……

一、难道是这颗堪称史上最聪明的大脑有什么特意的结构?
很多科研所这样假设并研究着,试图找到什么特殊结构或物质,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也没有人证明有什么不同。如果真的是因为大脑特异的结构造就了超人的智力,是否意味着我们真的不可“复制”?是外星人赐予我们的礼物?
很多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生理学家认为研究其大脑的不同是愚昧的,爱因斯坦的大脑不可能和我们普通人大脑结构不同。威尔特森的研究小组经过超过3000次的数据测试统计结果:爱因斯坦的智商只有:146。任意取100名普通人大脑按照当年的威尔特森规则智商有:125法尔克还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两侧顶叶区域的凹槽和凸起模式十分罕见。科学家对此推测这一定程度上可能同爱因斯坦善于把物理问题概念化的卓越才能有关。也就是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普通人是一样的,人和人的大脑之间不需要那么大的差异。
说道爱因斯坦的智慧离不开他那特有的“思维”,那么,思维是什么?爱因斯坦本人曾这样说过:“认识论与科学之间的互补关系是非常明显的,两者相互依存。离开了科学的认识论只是空洞的框架。而离开了认识论的科学——如果这种可能性存在的话——就会变得非常的粗糙与杂乱。”似乎我们该问一问认识论中的“智力”是什么?
二、那么“智力”究竟是什么?
传统的智力观认为,智力即认知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等能力的综合。按照这一理论,我们想有较高的智力就要设法开发我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等能力。而事实上任何一个正常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交往、游戏……都在锻炼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但智力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由此传统的智力观把我们引向脱离知识的形式训练的误区,而且对提高智力似乎是无能为力。
现代的智力观更进一步的解释了智力,以多元智力观、成功智力理论以及情绪智力理论最具代表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成功智力认为人成功不的靠智商二十成功智力,就是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情绪智力理论认为情绪智力很重要,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说明人们已经看到已有知识与情绪对智力的影响,但并没有明确解释其中的系统联系,我们该如何提高我们的智力,智力还是像一个“黑箱子”让我们望而却步,保持着“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禁令。
三、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智力观有什么新突破?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智力观是在部分美国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顿悟观为核心的知识表征智力观,主要包括知识分类、顿悟观、知识的情绪体验表征等内容。这些发现与其他智力观相比有独特的优越性,能够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什么是智力,为我们拨开了遮在“智力”上的乌云,能够看的更加清晰、透明,使得“超高智慧的复制”不再望尘莫及、望而却步!
(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知识分类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知识观是在加涅等著名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研究成果上提出的,说明能力是人类后天习得的。我们常说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技能或能力称为程序性知识,广义的程序性知识分为狭义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除知识、能力之外,并不存在即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的那种所谓的第三种东西。所以后天习得的能力可以用三类不同的知识来说明,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是关于某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样”的事实知识,是人们能够有意识地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符号或名称,如用“apple”或“苹果”来指代特定的水果;单一命题或事实,如苹果是一种水果;在意义上加以阻止的命题,也可以指掌握的一段文章、结构,以至各种类型的图示。一般受生活经验以及词语发展水平的影响。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越多,知识越容易迁移发生同化学习,学的就快、牢固。同化学习是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异中见同的学习思维方式获得。
广义的程序性知识是指“怎么办”的知识,分为狭义的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狭义的程序性知识的任务是解决外部问题怎么办的知识。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程序性知识是以“如果/那么”形式的规则表征的,也就是在人的大脑中储存着一个个的“如果……”和一个个的“那么……”的自动或者半自动的知识条件化联系。策略性知识是专门用来调控、指导、解决自己大脑内部的记忆、思维等学习活动的怎么办的知识。本来它也是程序性知识的一种,只是它要解决的怎么办的任务不同,策略性知识是解决内部问题怎么办的知识。
爱因斯坦从小生活的环境到处都是线圈、电机以及相关图纸和书籍等,相对于同龄人获得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学习时知识容易迁移发生同化学习,使学的更快、更牢固。加上长期的学习与思考大脑中储存了大量的程序性知识,面对问题时可以迅速熟练的做出反应,从而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推敲更复杂的问题。并且爱因斯坦很注重思考方式,注重哲学的学习,不断监控和完善思考方式。所以他也拥有了最特别的思维实验。所以超人的智慧要拥有大量丰富的陈述性知识,和熟练、稳定、清晰的成熟性知识。?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顿悟观
早在20世纪初期,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提出了顿悟学习说,认为高级动物是通过顿悟解决问题学习的,但是并没有解释顿悟的心理机制究竟是什么样的,顿悟也保持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金洪源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用知识表征重新解释顿悟的心理机制,提出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顿悟观。顿悟的基本思维过程是在大脑中寻找问题中心图式所必须的,而当前恰恰缺少的知识,当解决某问题的全部必须知识整体表征清晰时实现的,包括理解问题顿悟和解决问题顿悟两部分。
理解问题顿悟思维过程是在大脑中准确表征有关问题的陈述性知识意义并检索那些缺少的陈述性知识,以便理解问题情境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问题问的是什么,怎么回事?”;解决问题顿悟思维过程主要是寻找相关的程序性知识以便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常想的“该怎么办?那个方法更好?”。
由此可以容易的看出,“顿悟”并不像很多心理学家所说的像一个“暗箱”那么神秘。只要我们大脑里有着系统而丰富的程序性知识以及清晰多样且熟练牢固的程序性知识,在顿悟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找到部分缺少的知识实现顿悟。而发明创造者的顿悟思维过程则主要是在大脑的长时记忆中找不到现成可用的知识,在前人成果中也找不到的情况下,在大脑中产生一个新知识以达到顿悟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兴奋的情绪体验。那么爱因斯坦能够“看到”人们看不到的奥秘也更容易理解了。
(三)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知识的情绪体验表征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研发者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与探索中发现,任何知识经验或信息在大脑中储存或记载、呈现的时候,都无不“染上”情绪色彩,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性质。“染上”知识一个比喻,确切的说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知识与情绪之间建立的条件化联系。在这里我们将这种条件化联系称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储存在人们大脑中的各项知识都同时附着一种与之伴随并自动实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哪种知识伴随的情绪更兴奋,哪种知识就更易于提取,并且具有排他性,会排斥其他知识的提取。所以说天才是一种潜意识学习状态,那么很多大科学家在科学上不断的突破,但大多生活能力较差也不难理解。
那么“染上”的情绪又有什么作用呢?从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的启示中我们也可以想到不同情绪状态的人,其生理状态也不同的,这就是后来人们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的:当情绪高亢、兴奋时,体内促进脑细胞活动的激素分沁增强,大脑细胞变得比平时活跃、敏捷。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中能够迅速提取出高质量的知识,也能够较为迅速的找出缺少的知识,促进顿悟的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更容易完成。仿佛情绪像是催化剂一样,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爱因斯坦的智慧到底是如何获得?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许多在科学研究中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常人不具备的观察力,能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事实和规律。但事实上,他们具备这种特殊能力的关键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有别人望尘莫及的眼睛和视力,而在于他们大脑中有别人没有的理论深度和思维方法。爱因斯坦、霍金等科学家的理论思维优势,都具有明显的把知识表征得更稳定、清晰,注意科学、高效的思维方式,因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新意义、结构、问题和联系等特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与幸福,推动着他们继续前进!这些不是凭空产生的,那又从何而来?
(一)智力发育迟缓是福是祸?
科学家是否等于天才?或者说科学家生来就有一颗聪明的大脑?而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智力发育迟钝的孩子,到了三岁才开口说。并且一个犹太的小孩生活在德国与别人交往是受限的,读小学时,同学们都歧视他,老师也不喜欢他。所以不敢也不愿意和其他的德国小朋友玩,爱因斯坦在游戏、交往等方面找不到任何乐趣,或者说在交往上他“染上”的是消极情绪。他选择了观察与思考作为自己的优势,他喜欢一个人去观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比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要有趣很多。并且接触到物理、数学以后,能够让他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得到快乐。人们大脑有一种优势学习内容便会排斥劣势学习内容的学习倾向。当爱因斯坦在思考与观察中获得无比的乐趣时,对与思考观察没有多大关系的交往、游戏等方面的内容便成为被排斥的对象。可能也正是这样,才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免受各种世俗的诱惑,在寻找真理的大路上一直走下去。
(二)雅各布叔叔的启蒙让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积极情绪又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雅各布是爱因斯坦的叔叔,也算是他的启蒙老师。这位叔叔用饶有兴趣的讲解,让爱因斯坦感到数学、几何是那么的有趣。讲解代数时说过:代数嘛,就象打猎一样,那头藏在树林里的野兽,你把它叫做x,然后一步一步逼近它,直到把它逮住!这对于幼小的爱因斯坦来说是多么有趣,多么好玩的一件事。把解题很形象的比喻成游戏,以至于对于爱因斯坦来说学习要比和那些孩子一起游戏要有趣的多,他愿意主动去学习。他面对思考、解题、证明的时候期待着找到真理的快乐,享受着学习中的灵感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是长久的、持续的。这种快乐推动着他不断的学习、思考,去发现真理。在雅各布叔叔的支持下,很小的时候便自学几何教科书,那一个个几何定理的证明,严密得滴水不漏,使人不能有半点怀疑,人的思维是那样明晰、那样可靠,给他留下了难以形容的印象。他对于人的思维能力惊叹不已,似乎他开是迷上了人类的思维,也就是解题中的程序性知识。
(三)生活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知识,成为超人智慧的“第一桶金”
爱因斯坦在小学时候成绩很一般,甚至很多学科都不及格,但是一开物理课他开始大显身手。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在其很小的时候合开了一个电器工厂,家里到处都是线圈、电动机以及相关工具和书籍,这些东西陪伴着爱因斯坦长大。爱因斯坦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加上叔叔用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语言给爱因斯坦讲解物理、数学、几何等一些原理这些都在小爱因斯坦的大脑里提前埋伏了很多的知识。
如果人的思考是需要知识的,就像机器需要材料才能工作一样。爱因斯坦的生活环境为他提供了大量的知识,这部分知识领先别人一步,所以学物理他就先会、先顿悟。因为比别人先会,所以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的爱因斯坦面对物理时是兴奋的,产生一种条件性兴奋,当人兴奋的时候,智力要比平时高出很多倍。遇到物理爱因斯坦的条件性兴奋便被调动起来,最后形成一个增强循环的放大效应。
他的潜意识学习系统开始不断的循环、放大、巩固:一看到物理知识就比别人领先一步,先领悟,便会兴奋,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对物理知识的记忆立刻完成,以至于其他同学望尘莫及。对于西方的一些物理杂志,看到了就喜欢读,着迷,在这种状态下同样容易记住杂志上的知识。所以从初中到大学物理成绩一直领先,国外发表什么杂志也是马上就知道,理解掌握,并认知思考。
(四)真正的宗教感情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追求理性的知识
好老师总是能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让学生们喜欢上所教的学科,雅各布叔叔就是一个例子。还有就是爱因斯坦小学时候的教义老师,他讲述的宗教故事让爱因斯坦幼小的心灵充满了一种圣洁的宗教感情。但是崇拜上帝也只维持了一年,这种感情还是抵不过追求真理的热情。当他读过《力和物质》和《自然科学通俗本》两本书之后,意识到《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是不可能是真实的,并且认为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青年人的。
并且爱因斯坦恨透了路堤彼得学校的死板,她越发的烦感,就越发的喜欢自己自学、思考。当同学们还在等边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时,他已经在微积分的大海中畅游。数学老师也不是他的对手,常常被爱因斯坦问得张口结舌。因此校长、老师都不喜欢他,都说:他长大后绝对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这些话深深刺痛了爱因斯坦的心。他深切的意识到很多人都在追逐权力、金钱和虚荣这些世俗的东西,学校也在强制他们去追逐。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
他获得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开始对权威、社会环境抱怀疑的态度,抛弃了宗教天堂,鄙视对世俗的追求。这一点在当时,尤其的西方社会是非常难得的。他认为“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对生和死的恐惧,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对理性知识的追求。”
(五)生活坎坷,但对物理的热情未减唯一的消遣就是学习!
大凡有成就的人,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用到高尚的大事情上去了,所以在日常生活、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遭受中伤,的生活反而不顺利。好在他们心中别有欢喜事,有常人不可能获得的欢乐和幸福——奋斗和创造的欢乐与幸福,,因此对恶意中伤总能一笑了之,安之若素。
爱因斯坦在中学辍学来到意大利,第一次考苏黎世技术学院名落孙山;上大学期间不仅未成为学校的宠儿,反而因为他只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实验,为一些教授所讨厌;大学毕业后曾向多位教授申请助教的工作,都失败了,历经三年才找到专利局的工作。感情上从与玛丽恋爱、失恋;与米列娃相恋,到违背父母结婚,再到感情破裂至离婚……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但是他从没想过放弃学习,他一直视学习是一种消遣。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给米列娃的信中写道:“我唯一的消遣就是学习,我现在以两倍的喜爱来学习”。爱因斯坦在学习时是快乐的,是别人体会不到的。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没有放弃物理,他的热情也吸引来了很多爱好物理的学者,陆续参加了爱因斯坦与索洛文发起的读书、讨论和研究的活动中来。由于爱因斯坦渊博的知识和特有的人格力量,很自然的成为团体的核心。他们讨论学习最前沿的研究,让爱因斯坦大脑中的知识更加清晰、牢固、完整。并且爱因斯坦很注重思维方式的研究,经常与一些哲学家讨论相关的问题。将大量的知识,按照最理想的方式在大脑中加工,以至于他经常会有灵感出现,会提出新的理论与发现。
总而言之,天才的学习思考是一种潜意识状态,灵感思维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复杂的动态心理活动系统。从爱因斯坦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潜意识地的一接触物理就情绪兴奋,进入学习情绪高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知识结构是优势的,以至于顺利的完成同化学习与同效迁移。掌握大量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知识,在情绪兴奋的状态下,自然易于出现灵感,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的情绪高涨……这个系统不断的循环,不断的放大、巩固。

学习障碍与学习天才之间常常并存。爱因斯坦物理学习是天才,但是在生活、交际等方面却是障碍学生。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得不到快乐,反而在学习中的快乐就越发的强烈。故尔很多的大科学家在相关领域不断的突破,而在生活上、为人处世上都不尽如人意也很容易理解了。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所值班信箱:13390021338@163.com

顶(3) 查看评论(0) 点击:35014
留下评论

会员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