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详情

熊孩子,是病,得治!

作者: 马连列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4-07

  “熊孩子”压坏英博物馆八百年石棺 溜之大吉。新华网2017.8.26

中国熊孩子美国飞机上惹事,引家长群殴!FBI立即行动,一家三口落地即被遣返!搜狐2017.8.17

 

雄起!word孩儿!

由主攻陆地,转战浩瀚天空;由主战国内,转战世界各地;

由愚弄父母,转战报复英美;由搞小case,转战惊天大案。

 

word孩儿,下次务必去隔壁阿三家搞一搞。

振我民心、扬我国威,孩儿强,则中国强!

壮哉!word孩儿!

 

世界日新月异,变化无处不在。

熊孩子,也已悄然巨变。

 

01环境变了

如果说以前,物质极度匮乏,诱惑屈指可数,危险似有似无,生活一成不变,社会民风淳朴。

那么在当下,物质极度满足,诱惑无处不在,危险无孔不入,生活瞬息万变,社会世风日下。

 

02文化变了

如果说以前,传统文化为主,家国情怀、修身齐家、俭以养德、尊师且重道、百善孝为先,自家祖宗不能丢。

那么在当下,西方文化为主,满嘴自由、个性飞扬、满足需要、辱师且轻道、父母皆祸害,外来和尚会念经。

 

03家长变了

如果说以前,60、70家长,生在文革时期,长在艰苦年代,跋过山、涉过水,知进取、存敬畏。

那么在当下,80、90家长,生在改革开放,长在幸福时代,口含糖、身穿锦,享安乐、少知畏。

 

04性质变了

如果说以前,对于熊孩子自导自演的“恶作剧”,家长还可以苦笑了之,尚能拔毛消灾,比如赔块玻璃、登门道歉、给点赔偿等。

那么在当下,对于熊孩子自导自演的“灾难剧”,家长已然是难以收拾,甚至毁家纾难,比如伤及性命、违反法律、巨额赔偿等。

 

05年龄变了

如果说以前,熊孩子的主力军,下至襁褓婴儿、上至中小豆包,婴幼儿任性撒泼、不可理喻;小学生恶搞不断、不爱学习。

(注:大连方言,小学生被称为小豆包。)

那么在当下,熊孩子比比皆是,年龄不分老幼、学历不分高低,中学生离家出走、高中生沉迷网络、大学生挂科退学、毕业生居家啃老……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熊孩子”,已不是“熊”孩子了!

“熊孩子”,是病,得治!

 

对于熊孩子:

老人说:男孩子不怕淘,越淘气越聪明。

有可能,但有失偏颇。重点是,淘在什么地方,淘有没有节制。

有人说: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熊孩子是惯出来的。

有见地,但不够全面。关键是,父母是外因,熊孩子是内因。

有人说:有些墙,得让孩子去撞。有些坑,得让孩子去掉。

有道理,但代价太大。就怕是,撞得魂飞身灭;掉进万丈深渊。

    

科学的作用在于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熊孩子,是“心”病。

要想解释熊孩子的心理魔咒”,就必须用科学心理学知识。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以下五篇“熊孩子开车”的新闻标题,完整解释了熊孩子的心理机制及其行为后果:

1发生:父亲抱4岁男童高速上开车 为逗孩子开心(搜狐网2013.7.23):熊孩子对开车产生快乐。

2发展:父亲抱5岁娃开车差点撞人 母亲还在朋友圈晒图(贵阳网2014.9.17):家长主观或客观的纵容,甚至强化熊孩子开车的快乐(晒图)。

3高潮:熊孩子偷开车。(搜狐网2017.7.3):已不满足于坐车、半开车的快乐,熊孩子开始追求独立开车而产生的、“高级”的自我满足快乐,并在快乐情绪助推下,偷学开车技、机智偷钥匙、逃避被发现、事后巧掩盖(这些可都是超烧脑的技术活呀!佩服!)。

4结局

1) 破财:坑爹!昆明10岁熊孩子自驾撞坏7车 差点气哭老爸!(南方网2017.8.8)

2)犯法:10岁熊孩子偷开车上路肇事逃逸。(澎湃网2017.1.7)

 

孩子小的时候由天生的好奇心和坐车的舒适,产生对车的快乐,父母不断进行满足和强化(如坐腿上、晒图),孩子对车的快乐不断循环增强,由坐车快乐、到坐父亲腿上半开车快乐、自己偷偷开车快乐,不断进行快乐情绪追求。在快乐情绪推动下,熊孩子脑洞大开、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终有一日,如愿以偿,独自驾车,纵情享受 “尽在掌握”的“巅峰快感”:

一个字,“爽”!

两个字,“超爽”!

三个字,“爽歪歪”!

 

整个过程都是快乐的,没有一丝对自己开车造成严重后果的恐惧,即使偶尔阴谋败漏,被父母责备两句,甚至打两下。这种皮毛之苦带来的一点点恐惧与自己开车带来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快乐比起来,基本可以忽略,甚至反而更加激发了快乐(即梁山伯与祝英台效应)。 

 

“熊孩子现象”:在父母早期的“规则教育”严重缺席条件下,在天生好奇心和快乐情绪驱动下,并在父母主观或客观纵容下,“规则意识严重营养不良”的熊孩子对自己的“快乐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和可能违反的社会规则选择“习得性忽视”,经过自己不断强化增强,最终表现出不适应性的、极具危险性的、反社会行为的潜意识心理现象。

“熊孩子现象”是一种和学生沉迷网络、成人飙车嗜毒一样的成瘾行为,是一种心理障碍。

情由境生,情不自禁。

“熊孩子”是”心”病,得治!

 

知识贴士

1行为: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由外界刺激引起,通过心理起中介作用,即S(外在刺激)—O(人的机体)—R(对外反应)。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人的行为分意识行为和潜意识行为。

2潜意识行为:本人意识不到或意识到了,也控制不了的行为,核心是情绪推动,即S(外在刺激)—E(人的情绪)—R(对外反应)。

3情绪追求:人具有一种先天的行为倾向,即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相应的情绪体验本身,似乎已成为所追求的目标,并构成其行为的直接动因。

 

熊孩子墙上乱涂,被妈妈画花猫脸拎上街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上药健心理,中药强身体,下药祛病灶。

医病,当找上医;用药,当用上药。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

熊孩子,是“心”病,吃“心”药。

用药,当用“上药”——“元心方”。

 

“元心方”包括四味药:自我丸、民主散、惩戒汤、欣赏丹。

自我丸:自我教育或成长教育, 师者,人之模范也;父母者,孩子之模范也。父母要进行主动学习、自我教育,为孩子做品格模范、行为模范、学习模范、自控模范。父母以身垂范、自觉调控,才能“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民主散:即民主教育或尊重教育,即制订契约、权责明确、各司其职、合作共赢、开展批评自我批评:依法治国,依约治家,家庭制订家庭契约,培养人人契约精神;家长做家长的,孩子做孩子的,不越界;有人犯错,开展自我批评、接受他人批评。

惩戒汤:即惩戒教育或规则教育,即当熊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要立即对熊孩子进行惩戒,使其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适度恐惧情绪,并不断进行强化巩固,使得孩子在适度恐惧情绪下自觉规避不良行为。

欣赏丹:即欣赏教育或赏识教育,即当熊孩子表现优秀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对熊孩子进行表扬,使其对自己的优秀行为产生高度快乐情绪,并不断进行强化巩固,使得孩子在高度快乐情绪下自觉重复优秀行为。

惩戒教育和欣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教会孩子规则,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为所当为,不可为所欲为。

“元心方”四味药:四位一体,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自我丸是前提,丸虽苦,效果久。

民主散是基础,散虽散,不可缺。

惩戒汤是关键,量虽大,见效快。

欣赏丹是核心,丹虽小,作用大。

 

服用事项

“元心方”的主药是:惩戒汤和欣赏丹,服用需做到“六性”,效果方能最佳。

即时性:立即服用,熊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或优秀行为时,30分钟内服用为最佳。

知情性:要让孩子知情,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惩戒或表扬,心甘情愿接受惩戒,心满意足享受表扬。不教而杀,是为虐;不知而惩,是为暴。

适度性:剂量适度,尤其是惩戒汤,以引起适度恐惧为最佳。

组合性:先喝惩戒汤,后服赏识丹,惩戒是手段,欣赏是核心,分清先后、组合服用,效果最佳。

重复性:及时复习,时时巩固,效果最好。

规避性:惩戒要避人,要给小孩面子;欣赏不避人,人多效果更好。

 

   两岁大的乐乐,在家里爬来爬去,在玩耍时爱用小手触碰电源插座。有一次,爸爸发现后,立即用非常严厉的语言和愤怒的表情对乐乐说:“这是电源!很危险!用手碰会被电死!知道吗?”接着,还让女儿伸出小手,“恶狠狠地”打了几下作为惩罚。乐乐被爸爸的举动吓到了,因为爸爸从来没有这么严厉过,她马上点头答应不再碰电源了。

   但“电源风波”并不算完,这个“坏爸爸”又多次“欲擒故纵”,经常“诱惑”乐乐去接近电源插座。乐乐只要一伸手,“守株待兔”的爸爸立即就露出“罪恶的嘴脸”,“恶狠狠地”打乐乐的小手。 直到乐乐一看到电源插座,就躲的远远的为止。

   这时, “坏爸爸”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坏爸爸”也不再担心乐乐会被电伤,即使自己不在家的时候,演习自然也就结束了。“坏爸爸”也慢慢变回了原来的“好爸爸”。(注:这位“凶爸爸”,即金洪源教授,女儿现在美国工作。)

   解析:婴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摸一摸、尝一尝、看一看。“好奇害死猫”,孩子触碰电源插座、咬电源线、在窗台玩等,是出于好奇的行为,父母要意识到这些行为的危险性,要立即进行惩戒教育,并反复强化。家长与其被动时刻盯着孩子防止危险,不如主动寻机训练孩子规避危险。

   适度恐惧是不会引起孩子将来患神经症的。

 

豆妈是“二孩”妈妈:上小学的豆豆和刚出生的芽芽。豆豆,小学一年级学生,平时乖巧、听话。

一天中午,豆豆不仅不睡觉,还故意弄出很大的声响把豆妈和弟弟吵醒,而且反复几次。豆妈严厉地批评了豆豆,然后惩罚他去面壁思过半个小时。面壁思过是豆妈和豆豆商量好的惩罚方式。

半个小时结束后,豆妈问豆豆错在哪里。

豆豆:“不好好睡午觉;打扰妈妈和弟弟睡午觉 。”

豆妈:“很好,你知道自己犯了错误,那以后应该怎么办呢?”

豆豆:“中午应该睡觉。还有不能打扰妈妈和弟弟睡觉。”

豆妈:“回答很好, 妈妈今天生气吼了你,以后妈妈也努力改正缺点好不好?来我们抱一个吧。妈妈爱你!”

豆豆:“我也爱你!” 

然后,豆妈让豆豆去打鼓,对豆豆打鼓时的认真态度给予肯定。豆爸下班后,豆妈表扬豆豆今天打鼓认真,豆爸也表扬了豆豆,豆豆非常开心。第二天,豆豆中午睡了午觉,醒来后没有打扰弟,豆妈又立即表扬豆豆有进步、有礼貌。豆爸回家后再表扬强化一遍 。(摘自刘野老师的微信公众号“豆芽的野妈妈”)

解析:刘野老师的“育儿智慧”体现四“育”齐下:自我教育(学习科学心理学知识、自觉调适情绪);民主教育(面壁约定、向孩子承认自己错误);惩戒教育(孩子犯错,面壁思过);欣赏教育(表扬孩子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打鼓认真,并多次复习。)

低阶小学生,自我为中心(即没有适度恐惧),自制力差(即缺乏规则知识),惩戒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利器”,可以使得孩子由他律到自律。 父母是小学生的“重要他人”,小学生的附属学习动机强烈,父母此阶段进行及时的、科学的教育,事半功倍、一劳永逸。

 

见微知著防为先禁于萌芽,止于未发。

见缝插针补短板:借题发挥,查缺补漏。

淡定自若谋周全:以身垂范,攻心为上。

循环往复心乃安:固若磐石,高枕无忧。

 

知识贴士

1教育学:

教育: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educatio名词,由educare动词转换来的,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

2心理学:

情绪功能:情绪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组织功能,即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快乐:快乐是积极的正性情绪,快乐需要有意识的调节。

恐惧:恐惧是消极的负性情绪,恐惧情绪同样具有适应价值。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亦“未有学养子而后娶者也。”:

父母,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作而成之。

“人不学,不知道。”亦“孩不教,不知规。”

动物尚要遵循丛林法则,何况自诩“智人”的人类呢?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家兴,父母智则孩儿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砖家遍地:观点层出、正确的废话盛行,怎一个乱字了得?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东施效颦被人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画虎不成反类犬, 何况生搬硬套呼?

“孩子的苦难源自有控制欲的家长。” 

教育不是教训、管控不是控制、人性不是兽性。

“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乖孩子!”

孩子犯了错误,必须要乖;孩子面对社会规则,必须要乖,

这种乖,是敬畏、是素养、是人性、是幸福!而不是奴性!

 

有时候,没有知识比有知识更可怕,此言不虚!

 

今早,一位家长给我的微信留言:

“马老师您好!我孩子开学高三,整个暑假几乎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玩手机。快开学了,自己找了个工作,准备不上学了。我劝说,他根本不听,他回家就几乎不和我说话。

我真的很心痛。我该怎么办?

 

我觉得,难度系数,堪比吴京拍战狼二。

熊孩子,早发现,早治疗,易如翻手掌。

熊孩子,早不觉,晚再治,难比翻雪山。

各位亲,对于这个“超龄熊孩子”,您如果有什么好的良策,请联系我,帮帮这位家长。

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参考来源:

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金洪源.天才个性教育与潜意识的高效干预.光明日报出版社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

 

顶(1) 查看评论(0) 点击:6126
留下评论

会员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