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详情

“乖孩子”不愿和老师打招呼,怎么办?

作者: 李霞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4-13

(一)“乖孩子”的奇怪行为

早上,去幼儿园的路上。

我说:“禾禾,一会见到老师要礼貌地打招呼,这样你就可以得到礼仪小红花哦。”

“不,我不要打招呼,我不要小红花!”禾禾不高兴了,态度很坚决。

连续几天了,每次送园进到教室门口,禾禾都会嘟着嘴低着头径直走进去,不和老师问好,也不和妈妈告别,这和他放学时的快活礼貌劲儿简直判若两人。

最近,教室墙上贴的习惯养成表里面,禾禾也一直没有得到礼仪小红花,我有点担心了,禾禾这是怎么了?他真的不懂礼貌吗?还是他不喜欢老师呢?

其实,在妈妈和老师的眼中,禾禾一直是一个秀气而有点内向的乖孩子,他很听老师的话,“老师说.......”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老师安排的任务他都会优先完成。

而且,妈妈从小就给禾禾讲文明礼貌的故事和道理,平时见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他会礼貌问好,放学离园时,他也会开心地和老师告别,说明他已经具备了文明礼貌的知识,那天早上入园看到老师,这个乖孩子既不开口问好,也不和妈妈告别,到底是怎么了呢?

......

这天,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和禾禾进行了一场特殊而有趣的赛事活动......

十几分钟后,来到幼儿园教室门口,禾禾居然怯怯地跟老师说了声:“老师早!”然后鞠了一躬。老师感觉很惊喜,我也暗自窃喜,太好了,我的办法奏效了!

 

送园路上十几分钟的时间内,我到底采取了什么方法让孩子改变了不愿和老师打招呼的习惯呢?

答案,就藏在“母子游戏”里面。

 

“乖孩子”奇怪行为心理揭秘

金洪源教授指出,人类心理形成的可靠机制是后天学习原理,后天获得的心理结构与内容,是高效解决问题的正确切入点,而人类的多数心理和行为都是潜意识的,潜意识就是未被意识到或意识到了也调控不了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与状态,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核心和关键因素的。

条件性情绪一旦形成,就会干扰人的思维,制约思维时检索知识的性质取向,进而影响行为。

看来,不是禾禾不想做礼貌宝宝,而是他想做但做不到,这其中他的条件性焦虑情绪是主要影响因素。

早上入园一进教室看到老师他是焦虑害怕的,和妈妈告别时他是难过的。这是他的两个刺激点(S),一到这个情境下,他就会自动焦虑难过(E),条件性焦虑情绪推动了思维检索和相应行为,即径直走进去不打招呼不告别(R),妈妈因此会批评教育他,导致他更加不开心(E’)

小班时,禾禾入园不开心,会哭会闹,现在大了,他会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即“冷处理”,即不打招呼不告别,这其中条件性焦虑情绪一直存在,即使他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也无法调控。这个过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那么,原因找到了,我该怎么做呢?我该怎么消除暗藏在禾禾大脑中的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并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呢?

金洪源教授指出,要重塑某种心理结构,必须让其通过学习使新的情绪行为观念来覆盖旧的不适应的情绪行为观念。对于中学生、成人,可以采用临床暗示训练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幼儿、小学生等则提倡采用游戏、故事谈话等非临床技术手段来进行新行为的塑造。

 

(三)一场改变行为的“奇幻之旅”

早上,禾禾说,他很累不想起床,我想到了他最喜欢的人物,说:“你是小小奥特曼,奥特曼不睡懒觉哦!”他慢慢爬起来说:“妈妈,那我就坚持起床吧。”我高兴地亲亲他,然后取了一些小吃,让他拥有一天的好心情。

带着轻松愉悦,我们出门去幼儿园了,走着走着,我又提到了跟老师打招呼的事情,禾禾不高兴了并直言:“我不要打招呼,不要小红花!”

我立即停止。

过了一会,我说:“来,我们玩奥特曼超声波游戏吧,就是大声喊话的游戏,看谁的声音巨大!你来当奥特曼,妈妈当魔格怪兽。”禾禾很感兴趣,小眼睛放光了。

我说:“你听听,小鸟在叫,它们在说什么呢?是不是在说:小朋友早上好!”

他听了听,“小鸟你好”,低声回了一句。

我见他有点开心了,说:“来,开始比赛吧!我肯定赢!”“我能赢!”他跃跃欲试、急不可待。

我在他耳边说:“老师早!”(声音很低)

他笑了,抬高了声音说:“老师早!”

“唉,妈妈输了,还是你的声音大。”

再来一遍嘛,他还要比。

于是,就这样,他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为了激励他,我也不顾形象了,打招呼的声音越来越高,当然,我总是让他赢,偶尔也赢他一次,一路上我们玩的不亦乐乎。

进幼儿园大门了,我说:“最后一次比赛喽,你能赢吗?”他对着门大声的喊了声:“老师早!”

进了教室看到老师,他不太自然地说:“老师早”,然后给老师鞠了一躬(鞠躬是他在幼儿园里学的),老师很惊喜,我赶紧说:“瞧,刚才老师和妈妈夸奖你了!老师喜欢你这样的礼貌宝宝!”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师趁机连忙说:“禾禾,跟妈妈再见哦 ”他有点生硬地回头和我挥手告别。

虽然整个过程他做得并不熟练,但我知道他已经进步了,还需要时间和练习。

就这样,每天送园接园时,晚上睡觉前,我们通常都会做几个小游戏,其中我会适时渗透复习一下跟老师打招呼的这个行为程序,经过几次练习后,这个行为习惯就慢慢在他大脑中巩固下来了......

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误会了孩子,不是他不知道是非美丑,而是他想做但做不到,这其中,必定是缺乏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可操作的行为程序知识或者是由于消极的条件性情绪阻碍,他无法提取已经具备的正确行为。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首先要放下自己过于焦虑情绪,冷静诊断、全面排查可能的原因,然后再寻找时机设置情境把目标知识巧妙地传递给孩子,而不是误会孩子生搬硬套、盲目说教。 

 

(四)后 记 

爱因斯坦曾说过:“你能看到什么,取决于你大脑中有什么样的理论。”

做为家长,孩子从小到大成长中的每一步都时刻牵动着我们脆弱的神经,小到起床睡觉、见人问好,大到学习、写作业、升学考试、人际、性格、兴趣、恋爱甚至将来的工作、婚姻,没有一样不需要大人操心。

而人类的心理,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难测的系统,做为家长,我们最难看懂的是——孩子的心理。

家长们唯有学习、掌握科学、高效的心理学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真正看清孩子的心理结构基础上,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本,为我们孩子的成人、成才、成功一路保驾护航。    

顶(0) 查看评论(0) 点击:7619
留下评论

会员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