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学校恐惧症是最早由Broadwin于1932年首先描述儿童逃学的种类,后Johnson于1941年把长期不去学校的逃学行为称之为“学校恐怖”(school phobia)[1]。
学校恐惧的患儿暴露出各种心理问题,它的突出症状就是拒绝上学。可表现为对上学厌倦,以各种理由推诿不去上学,或不能在学校待上一整天,且常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和/或行为障碍,如特定的恐怖,睡眠障碍,躯体化症状,同龄人交往障碍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蛮不讲理,冲动毁物等行为。学校恐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如发生在青少年期,情况多较为严重[2],但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Ⅱ-R)及国际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均未提及此概念。按《现代儿童精神病学》关于特殊类型的恐怖症论述,定其学校恐怖症的诊断标准有:1、去学校产生严重的困难;2、产生严重的情绪反应;3、父母知道他们在家;4缺乏反社会行为[3],并排除其它精神障碍。
学校恐惧的治疗常需要综合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突出特点是省时省力,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严重缺陷,而且单纯依靠药物治愈学校恐惧的实例极少。心理治疗是学校恐惧的首选治疗方法,包括教育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家长老师共同干预、精神分析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
在我国,对于学校恐惧的心理治疗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一名患学校恐惧症的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临床心理技术干预,证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条件性情绪干预法,对学校恐惧患者的治疗十分高效,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来访者的首要问题,既能够完善来访者的认知结构,帮助其解决出现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她重塑心理结构,使她的人生能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我们在用知识解释传统系统脱敏疗法治疗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先行组织者策略,利用渐进性肌肉绷紧放松后所产生的微微愉悦的情绪状态,通过对已有的成功经验或是对未来美好憧憬等积极知识的想象,与被试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相联系,作为原有情绪固定点引导出一个概括性水平更高的积极情绪情感。在这种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主导作用下,激活积极知识在头脑中的优势兴奋状态,促进新旧知识联结以及巩固上位积极知识的习得,并实现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而起到有效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所产生的心理结构的效果。
采用条件性情绪干预法中的情绪情感干预,通过干预条件性情绪,进而控制思维过程中知识的激活、提取和运行过程,突破了传统系统脱敏法的治疗局限,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涉及人的认知[4]及思维过程方面的心理问题。这才能够对症下药的有效解决问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被试
玲玲(化名),女,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父母关系不好,分居但没离婚,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父亲是知识分子,很有才,对孩子要求很高,从不表扬孩子。母亲脾气暴躁,生气了就摔东西。母亲对孩子要求也很高,孩子在某方面优秀还不够,要各个方面都优秀,总想把每个人的优点都集中到孩子一人身上,完美型人,从小灌输交朋友要有档次。高考报的是上海某大学,成绩很好,但因为送礼送得少被别人挤下来。不得不上了现在的学校。刚入学时,同寝室女生误会她抢自己的男朋友,玲玲并未对这件事进行解释,但心理总觉得不舒服。对现在的学校非常不满,认为学的东西都没用,实习有用,但平时学校不允许出校门,所以没有机会去做兼职。感觉学校太严,吃饭,上自习都要排队。没有人和自己一起吃饭,感觉很孤独。性格极其敏感,一旦同学没有像她想像那样热情的对待自己,就认为同学不喜欢与自己交往。怕被拒绝,缺乏自信,做事情时总担心做不好,总是想一定会有人不满意自己,妒嫉自己。同时,对朋友要求高,总想有知心朋友在身边陪着自己,对现状不满意,总想要求更多。现在一看到或想到学校的各种情境,如食堂、宿舍、教室等,就会感到心情压抑。玲玲是一个有能力的女孩,凡是学校重大演出都是她主持,而且在整个年级担任重要职务,老师把工作交给她很放心。
来访前曾走遍了大连的心理咨询机构,想解决“如何能快乐的生活”之类的问题,但收效甚微。与咨询师的谈话就像打太极一样,从来不说实话,不信任咨询师。来访时已有近两个月没去学校了,如果再不去学校,就会被开除学籍。
2.2 具体研究方法
采用条件性情绪干预法,并结合了解观察法、访谈法、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对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
2.3 材料与研究工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班德瑞的背景放松音乐,放松训练床。
2.4 实验设计与程序
采用个案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多基线实验研究设计。选取来访者三个恐惧场景,宿舍、教室及食堂,让来访者对这三个恐惧场景进行恐惧程度0到10打分,分数越高表示恐惧程度越深。在确定要进行情感组织者肌肉放松治疗之前,对其分别进行基线观察,时间设为四天并记录其恐惧程度。待基线数据稳定后,首先对恐惧宿舍这一行为进行治疗,其余两个恐惧场景仍保持在基线观察状态。当恐惧宿舍的程度趋于稳定之后,笔者继续应用情感组织者的肌肉放松对其余两个恐惧场景进行治疗,同时让来访者对其恐惧程度进行打分,观察分数的变化情况,并分别记录。
2.5 实验过程
2.5.1 认知调整
笔者对玲玲的认知调整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首先,关于同学的误解,要使其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与人的相处是需要时间的,只要你是个善良的人,同学了解了你,对你的误会就会自然化解掉。其次,要用宽容来化解妒嫉。班里有人妒嫉自己,是因为自己本身很优秀,而优秀的人有人妒嫉是很正常的事,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要用自己的宽容来化解同学的嫉妒。再次,让其理解大学与中学的交友方式不同,大学就是半个社会。通过谈话使其认识到,大学的交友方式与中学是完全不同的,不要总是用以前的评价标准来要求现在,要用新的眼光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大学的同学。再次,在归因方式方面,玲玲的归因方式总是往消极的方面想,因为长期在家不去学校,所以有点抑郁倾向,通过举例子等方式,让其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而人们的归因方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最后,使其充分认识自身问题。这一认知很关键,让玲玲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批评,这对其以后的生活帮助很大,无论发生什么事,不要只是看到别人的错误,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完善,有利于一个人自身的发展。
2.5.2 行为和情绪的调整
玲玲是一个性格十分敏感的人,她的焦虑水平一直很高,而她的这种焦虑源于早期的家庭教育。玲玲的父母对她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下,她一直处于高焦虑的状态中。加之母亲脾气暴躁、完美型人的特征,对玲玲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从遗传学的层面上讲,母亲的脾气、人格等也或多或少的遗传给了玲玲一些,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对玲玲生活,对人对事的看法态度等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当玲玲高考完不得不进入现在的学校后,她的情绪一直处于高焦虑状态,而开学后不久又发生了同宿舍女生误会她的事,此时她的这种高焦虑情绪就与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建立了条件反应,玲玲的学校是一个军事化管理的学校,玲玲对自己的学校很不满意,导致她的情绪状态一直不好,就在这样的状态下,消极情绪不断循环放大,这种焦虑情绪就与学校之间建立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5],即一到学校就自动引发焦虑情绪,长此以往,她的这种条件性情绪反应便泛化到生活中,见到宿舍同学,回到班级,去食堂吃饭等很多生活情境都能引发其焦虑情绪,而这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在循环中无限放大了,导致了现在玲玲不敢去学校,一想到学校、同学就感到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喘不过气来。
在玲玲认识到自己对学校的恐惧是如何形成及泛化后,对其进行了为期一周,每天一个半小时的心理放松训练。运用临床暗示技术,在来访者身体达到完全放松、心情非常愉快的状态下,将设计好的情感组织者和一套恰当程序性知识[6]输入其大脑中,并经过反复训练,使其自动运行,并形成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这样,通过临床暗示学习技术,使原本存在于来访者大脑中的旧程序性知识被新输入的知识所取代,从而阻止了原有条件性情绪的发生,控制了其焦虑情绪的恶性循环。当玲玲想到或看到学校的具体情境时,心情是平静的,焦虑情绪也不再升起,其认知和行为也会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3 结果
3.1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得各项指标均到达正常范围。
图1 干预前后来访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3.2来访者对宿舍、教室及食堂的恐惧程度变化情况
来访者对宿舍、教室及食堂恐惧程度干预前后变化,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在基线观察过程中,来访者的恐惧程度较高。在采用干预后,其恐惧程度明显下降,并最终趋于消失。前四天的第一基线观察阶段,即三个场景的恐惧程度都在基线观察状态,此时来访者对三个场景的恐惧程度均较高,说明三个场景的恐惧程度没有明显关联;第二基线观察阶段,是对宿舍的恐惧程度进行了干预,这时对教室及食堂的恐惧程度也发生了变化,虽幅度不大,但说明对宿舍的恐惧程度进行干预时,对其它两个场景的恐惧程度也产生了影响,即此时三者有一定的关联性。第三阶段对教室的恐惧程度进行干预后,其恐惧程度明显下降,并最终趋于消失。此阶段继续对食堂的恐惧程度进行基线观察,对教室恐惧程度的干预同样对食堂恐惧程度有一定的影响。最后一个阶段,对食堂恐惧程度进行干预,其恐惧程度明显下降,并最终趋于消失。虽然来访者对三个场景的恐惧程度在基线阶段各不相同,但均是各自进入干预阶段后开始明显下降,基本排除时间影响、自我成长等无关变量的干预,说明干预有效。
图2 干预前后来访者对宿舍、教室及食堂三个场景恐惧程度的变化情况
3.2 来访者自我评价
感觉咨询期间,心情非常好,觉得什么事都想得开了,意识到了以前的消极思维方式,有信心在将来的日子里可以积极地看待人和事,充满信心,也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
3.3 咨询师评价
咨询初到咨询结束,来访者的精神状态变化很大,咨询结束变得乐观,笑容逐渐增多,并承诺会回到学校,心情平静地面对学校的一切。
3.4 回访
2007.11.4晚上回到学校,无高焦虑情绪反应,感觉不错。看到学校心情是平静轻松的。
2007.11.26校学生会改选,顺利当选校学生会主席,打电话来,非常高兴。这类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会加速其情绪的良性循环。
2008.3从咨询结束到新学期开学这段时间,从没有过逃避学校的想法,现在的学习,工作都非常顺利,心态非常好。
2008.6电话回访,来访者本人及其家人均表示目前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状态非常好。
2009.3电话回访,来访者状态非常好,顺利升职为校工会主席。面对生活积极乐观。
4 讨论
根据本研究所取得的效果表明,该来访者无论在生活观念上、人际关系上还是对学校的恐惧情绪上均有明显的转变。由此可知,学生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不仅仅是因为意识层面上的认知观念而引起的,还可能是由于其心理结构图式中条件性情绪反应以及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不适应行为。而我们针对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在暗示的条件下,向其大脑中输入正确、积极的程序性知识;控制其已经产生和建立的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使积极的程序性知识与情绪反应在大脑中变得优势兴奋,占有绝对优势。使原来自动实现的那些消极知识在还来不及实现的情况下,积极的程序性知识和情绪体验便兴奋起来。
总之,全面清晰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杠杆解,根据心理结构图式采用认知调整与临床心理训练双管齐下的方法,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效果,这确实是一种更加简捷而行之有效的临床咨询技术。
多基线实验设计在本研究中的应用:当来访者对宿舍的恐惧程度发生的变化时,其他两个场景的恐惧程度也同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被观察三种恐惧场景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关联而不是独立的。但是,多种基线设计能够同时对多种行为指标进行观察与干预,在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暂时中断干预来证明其效果。因此具有省时高效的特点。本实验中来访者的恐惧程度变化趋势都是在对其行为干预后发生的,在干预之前没有太大变化。我们就可以认为来访者行为发生的改变是自变量对行为干预的结果而不是其它无关因素造成的。
5 结论
通过上述个案的治疗过程及结果分析可知,来访者焦虑情绪明显减轻,对学校的恐惧情绪已基本消除,因此,条件性情绪干预法治疗学校恐惧,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治愈周期短,不易复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所值班信箱:13390021338@163.com)
[1]傅安球. 常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 (第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1-232
[2]钱昀,施慎逊,杜亚松.学校恐惧症的研究进展.上海精神医学,2005(02),112-114
[3]李雪荣主编.现代儿童精神病学.长沙: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3.
[4]Bernstein,Seth.A time-saving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simple phobia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Fal1999,53(4),501-512
[5]金洪源. 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9
[6]金洪源. 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5